2025/08/04 信息来源: 国际合作部
编辑:青苗 | 责编:安宁编者按:2025年7月29日,世界青年和平大会在欧美大片ppt免费大全邱德拔体育馆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青年和平大会致信,希望各国青年朋友们以这次大会为契机,交流思想、增进了解、收获友谊,一起做和平理念的倡导者、和平发展的行动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在这场思想与文化的盛会中,200多位北大留学生克服暑期假期的时空阻隔,以演职人员、志愿者、观众等身份深度参与,以热忱与行动诠释了青年对和平使命的担当。更令人感动的是,从学校大会现场到“知·行计划”的实践课堂,北大留学生们第一时间积极学习习近平主席致信的重要精神,从课堂讨论、跨文化交往、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自身点滴经历出发,讲述对和平的理解,分享对中国文化的多元体悟,更以青春之名,传递“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让我们共同聆听这些“和平之声”,见证青年如何以学习为桥梁,以行动为纽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蓬勃力量。
白家蕾(Mennatallah Ahmed),埃及,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我深感荣幸能够参与到世界青年和平大会的志愿服务工作中。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埃及留学生,我深知文化交流在促进世界和平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我可以帮助埃及青年更好地了解中国,同时也可以让中国青年了解埃及,从而消除误解,增进埃中友谊。我意识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语言教学,更是搭建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能够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埃及地处中东地区,这一地区长期以来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和平对埃及和整个中东地区尤为重要。青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和活力,能够为和平事业注入新的动力。通过跨文化交流,青年们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消除误解和偏见,从而为和平发展凝聚共识。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埃中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世界和平贡献一份力量。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青年是和平的未来,我将努力成为和平理念的倡导者、和平发展的行动者。我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为世界带来更多的和平与理解。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文化强调“和”的理念,如“和为贵”“和而不同”等思想,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和谐、包容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用于国际交往。在世界青年和平大会上,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代表们通过交流和互动,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感受其魅力。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和”,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强调在多样性中寻求共性,在差异中寻求和谐。这种理念与埃及文化中对和平与智慧的追求不谋而合,让我更加坚信文化交流是促进和平的重要途径。
刘子怡(Liu Felicia Ziyi),奥地利,艺术学院本科生
在世界青年和平大会上聆听习近平主席的致信,我深受触动。信中提道:“和平的未来寄托在青年身上”,这让我想起了我在北大的许多真实经历。作为一个在欧洲长大、在中国读书的学生,我每天都在校园里感受“世界青年”的真实样貌:我曾有4个室友,他们分别来自韩国、日本、加拿大和印度尼西亚,我们经常一起在食堂吃饭、一起聊天,互相教彼此自己语言中有意思的语句;在国际文化节上,我还和来自非洲、拉丁美洲的同学交换徽章。在我看来,这种跨文化的交往,其实就是“和平”的日常,而北大就是鼓励我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平台。
在我看来,和平不仅是国家间的无战争状态,更是个体之间、文化之间、文明之间的深度理解与持续尊重。作为一名成长于欧洲、学习于中国、交流于世界的青年,我对“和平”的体会来自于跨文化交流的真实经历。不同文化的碰撞有时会产生误解,但当我们愿意走出自己的文化舒适区,去了解“他者”的叙事时,和平的种子才真正生根发芽。
我曾作为欧美大片ppt免费大全代表团成员接待德国伯乐合唱团和美国中学生代表团,参与央视《美美与共》节目录制,在武术演出中展现中国文化的刚柔相济。这些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和平不只是一个宏大的政治话题,它其实很具体:它藏在每一次耐心倾听、真诚交流里,也藏在我们愿意走出文化舒适圈,去认识来自世界另一端朋友的勇气中。
我高中时也曾在美国俄勒冈州的一个小镇交换学习,那是我第一次真正离开家,也是第一次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我和我的寄宿家庭成为了真正的家人。爷爷会在周末带我去钓鱼打猎,我和妹妹会在厨房一起做中国饺子,养父养母也会静静地听我跟他们解释,不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功夫、也不是每个中国人都是数学天才。那一年,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尊重不同”,也意识到,只有当我们愿意放下先入为主的判断,平等地坐下来聊天、吃饭、分享生活时,和平才会真实地发生。
小时候,我的妈妈常对我说:“妈妈是长江的水,而你是易北河的小鱼。”这句话听起来很诗意,也很真实。在我的身体和记忆里,真的流动着两种文化的水流。我在欧洲长大,但中文是我从小坚持学的语言;我热爱欧洲的自由与开放,也深深被中国文化的含蓄、细腻与绵长所吸引。中国文化对我来说既熟悉又神秘。我从6岁起每个周末去中文学校学汉字、读古诗,每天跟妈妈习练武术;而来到北大之后,我才真正“走进”了它。它不再只是小时候背过的古诗词或参加的春节演出,而是一种世界观。比如在文人画里,“不画满”是一种美;在武术里,“藏力不发”是一种克制;而在儒家思想中,“和而不同”是一种态度。中国文化教会我在表达自我之外,也要保留余地给他人。
在北大,我继续把这种和平的感知带入生活——从担任平民学校英语教师一职,到在武术演出中用动作和气息传达“克己、礼让”的东方智慧,和平不是一个终点,而是我们每一天作出的选择。我希望自己能成为文化的桥梁,不只是“传播中国文化”,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学会倾听,用我的身份——一只遨游在两条河之中的小鱼,去连接不同的世界。
阮氏绒 (NGUYEN THI NHUNG),越南,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
习近平主席向世界青年和平大会致信,深刻体现了中国对青年推动和平发展的高度期待。作为古典文献学研究者,我从中获得了重要启示:中国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和平智慧,无不彰显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我对和平的理解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智慧传统。在研读先秦典籍时,《周易》“保合太和”的宇宙观让我认识到,和平不仅是人际状态,更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论语》“和为贵”的伦理思想揭示了和平作为文明基石的道德价值。通过整理敦煌写本工作,我惊叹于唐代抄经生将胡风汉韵和谐共融的书写实践,这种文明互鉴的生动案例印证了“和实生物”的深刻哲理;在比较《永乐大典》与越南《大南会典事例》的文献互动中,我更体会到东亚文明圈通过典籍交流形成的“以文止戈”传统。当代青年学人的使命,在于用考据学的严谨态度发掘典籍中的和平基因,以阐释学的创新方法激活传统智慧。正如校勘古籍需要尊重各版本差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需要保持文明多样性中的和谐共生。我的研究使我确信:真正的和平不是同质化的静止状态,而是如《乐记》所描述的“大乐与天地同和”般的动态平衡,这正是中国古典文献给予当代世界最珍贵的启示。
作为一名越南留学生,在中国求学七载的浸润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深刻体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首先体现在典籍的浩瀚传承中——从《诗经》的温柔敦厚到《史记》的通变智慧,我在北大图书馆摩挲古籍时,常为这种数千年不断的文脉而震撼。北京胡同里的门墩石刻、故宫檐角的鸱吻装饰,无不暗合《考工记》“有时,地有气”的营造智慧,展现出物质文化背后的精神体系。最触动我的是中国人“敬天法祖”的人文传统,这种对天地、历史、文字的敬畏,使文化记忆得以通过甲骨金石、简帛纸张代代相承。在比较中越《尚书》注疏时,我更深切体会到汉字文化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对话范式。中国文化既是具体的——如我们文献学研究的每一页故纸;又是抽象的——如“天下大同”的理想情怀。这种虚实相生的特质,使其既能安顿个体生命,又能回应人类共同命题,这正是我执着研习的根本动力。
专题链接:世界青年和平大会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