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欧美大片ppt免费大全博雅理学论坛”举行,邓兴旺院士、高毅勤教授、董彬副教授作主题报告

为瞄准世界学术前沿,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展示原创科研成果,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欧美大片ppt免费大全理学部自2023年起每学期举办“博雅理学论坛”系列学术活动,努力打造北大理学的高端学术交流品牌。

5月30日晚,首届“欧美大片ppt免费大全博雅理学论坛”在燕京学堂报告厅举行。论坛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欧美大片ppt免费大全理学部主任谢晓亮主持。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欧美大片ppt免费大全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邓兴旺,欧美大片ppt免费大全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理学部副主任高毅勤,欧美大片ppt免费大全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长聘副教授、国际机器学习研究中心副主任董彬作主题报告。数学科学学院院长陈大岳、物理学院院长高原宁、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吴思、现代农学院院长刘春明以及来自理学部各院系的120名师生齐聚论坛,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讨论。

与会嘉宾合影

作为论坛发起人之一,谢晓亮详细介绍了理学部的发展历程,以及开展“博雅理学论坛”系列学术活动的初衷与理念。他指出,理学部一直致力于推动跨学科教学与学术交流合作,通过开设通识课程、与未来科学大奖联合举办学术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全力打造有利于学科交叉与学术交流的平台。2023年起,理学部发起“博雅理学论坛”系列学术活动。论坛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主题报告人均经由理学部全体教师推荐、遴选委员会初选、理学部学术委员会讨论投票等严格公正程序产生,并须于近年在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和技术攻关上取得能够代表北大水平的原创科研成果,优先考虑学科交叉领域的成果。论坛坚持交流互鉴、共同发展,将通过高端对话、思维碰撞,加强理学各领域间的联络,实现不同领域方法的借鉴和互相启发,推动学科交叉与学术创新。

谢晓亮致辞

邓兴旺在报告中介绍了国际水稻育种领域最前沿的核心技术——“第三代杂交稻技术”。杂交水稻技术为维护粮食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现有的作物杂交育种生物技术体系仍然存在一定技术问题。怎样解决隐性雄性核不育系的种子规模化繁殖技术障碍,实现杂交水稻配组自由、安全制种的理想目标,是邓兴旺团队一直努力的方向。通过遗传转化向隐性核不育突变体导入串联在一起的育性恢复基因、杀花粉基因和种子标记基因,邓兴旺带领团队率先创制“第三代杂交稻技术”,有效解决了不育系的繁殖问题,该技术使水稻种质资源利用率接近100%,同时避免了环境条件给杂交制种带来的风险,建立了雌性不育系的繁殖技术体系,使混播混收的机械化制种成为现实。当前,“第三代杂交稻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已培育出一系列优异不育系,其中三个不育系已通过国家主管部门鉴定、可产业化开发,一系列杂交水稻优势组合进入国内和国外新品种审定,广三系杂交育种技术已与国内150多家育种家/企业或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合作。

邓兴旺作报告

高毅勤作题为“在统一的人工智能框架下实现基于物理和基于数据的分子模拟”的报告。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解析对于理解生命过程和生物医药研发等很多基础科学和应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以Alphafold2为代表的深度学习模型和算法的引入大大提高了人们通过计算预测蛋白结构的能力。高毅勤分析了基于全国产软硬件(昇腾+昇思)框架的蛋白结构人工智能模型的复现和从头训练,发现通过引入特定的物理限制,蛋白结构预测模型可以用来增强和加速NMR解析蛋白结构流程,并帮助获得单个蛋白的多个构象;同时发现,深度学习药物分子结合位点搜索和基于打分的结合能力评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对蛋白质/小分子复合物结构的预测效率。他带领团队尝试将这些结构预测、分子生成和动力学计算等集中在统一的深度学习框架下实现,建立原生于人工智能的多模态和跨尺度的分子模拟工具,目前已在全球蛋白质结构预测CAMEO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并开发出新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SPONGE/Mind SPONGE。

高毅勤作报告

董彬以“机理与数据融合的计算成像”为题,探讨了深度学习为机器成像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计算成像是我们观察和理解自然界的重要途径,它关注如何高效地感知自然现象、获取数据并重建高质量的图像,以支持人们的研究和决策。计算成像涵盖三个关键环节:图像感知、图像重建和图像分析。传统上,图像感知主要依赖硬件设计,而图像重建和分析则主要涉及数学和统计方法。长期以来,这三个环节的发展相对独立,相互融合的程度较低。然而,在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学习)取得显著进展的当下,这种情况正在逐步改变。董彬将传统的图像重建算法与深度学习方法相结合,设计出数据驱动和任务驱动的成像算法,从而实现计算成像三个环节的有机融合。在报告的最后,他从更宏观的角度讨论了计算成像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前沿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董彬作报告

在论坛的交流互动环节,来自学校多学科、多领域的学者们、同学们围绕第三代杂交稻技术、深度学习模型算法、计算成像、机器学习等前沿问题展开自由讨论,问题视角相互启发、思路方法相互碰撞。

交流互动

认真聆听报告

面向未来,理学部将继续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术繁荣、推动共同发展,为加快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