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2 信息来源: 国际合作部
编辑:青苗 | 责编:安宁编者按:2025年7月29日,世界青年和平大会在欧美大片ppt免费大全邱德拔体育馆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青年和平大会致信,希望各国青年朋友们以这次大会为契机,交流思想、增进了解、收获友谊,一起做和平理念的倡导者、和平发展的行动者,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在这场思想与文化的盛会中,200多位北大留学生克服暑期假期的时空阻隔,以演职人员、志愿者、观众等身份深度参与,以热忱与行动诠释了青年对和平使命的担当。更令人感动的是,从学校大会现场到“知·行计划”的实践课堂,北大留学生们第一时间积极学习习近平主席致信的重要精神,从课堂讨论、跨文化交往、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自身点滴经历出发,讲述对和平的理解,分享对中国文化的多元体悟,更以青春之名,传递“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让我们共同聆听这些“和平之声”,见证青年如何以学习为桥梁,以行动为纽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蓬勃力量。
施贝妮(Nikita Li Van Heerden),南非,信息管理系本科生
有幸作为“世界青年和平大会”的学生主持人,在现场第一时间学习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致信,我深感荣幸、深为感动。习近平主席指出“和平的未来寄托在青年身上”,这不仅是对青年的一种期待,更是青年的一种责任,提醒我们每一位青年都应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道路上有所担当。
在北大的求学经历,不仅让我掌握了专业知识,也让我亲身感受到中国“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在校园活动中,我参加了志愿服务和文化交流活动,这不仅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也让我学会用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差异。我还通过主持校内外举行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锻炼了沟通能力,更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了跨文化理解与合作精神。因此我坚信,世界和平不仅是宏大叙事,更体现在每一次真诚的合作、每一次无私的付出中。当我们在跨文化交流中主动倾听彼此的故事,当用技术去改善弱势群体的处境,当参与志愿服务,把关怀带给他人,这些微小的行为都在为和平添砖加瓦。
中国哲学讲究“中庸”“仁爱”“天人合一”等理念,强调平衡与和谐,包容与调和。这种思想让我在面对文化差异、跨文化沟通时更加理性、柔和,也学会了换位思考。在春节期间我与同学们贴春联、吃饺子,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对团圆的珍视,在中秋跟朋友们在未名湖共赏明月,吃月饼。这些文化传统背后所传递出的,是一种对家庭、和谐与历史责任的执着。
作为一名来自南非的青年,我深知和平来之不易。我的祖国就曾因种族隔离制度而伤痕累累。尽管历史不同,我们却共享对和平的珍视与追求。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连接不同国家、文化与民族的精神纽带。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而是一代又一代人共同选择与争取的成果。我愿意和我的同龄青年们一起,选择交流而非对立,选择合作而非冲突,选择建设而非破坏,一起为和平!Together for peace!
奥妮卡(Aneka Rebecca Rajbhandari),尼泊尔,燕京学堂硕士研究生
作为一名在欧美大片ppt免费大全学习的留学生,我在现场学习了习近平主席向世界青年和平大会的致信,备受鼓舞。在中国学习,尤其是在北大这样一个具有深厚人文精神传统的学府学习,让我更加理解了对话、历史记忆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北大,我有机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一起学习。无论是在课堂上的讨论,还是在茶余饭后的交流中,我们都在实践着“一起为和平”的精神——我们来自不同国家,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景,那就是建设一个更加和平与公正的世界。
习近平主席致信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和平的未来寄托在青年身上”,我完全认同这句话。作为年轻人,我们不仅是世界变化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推动者。这句话也促使我更加认真地思考,如何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坚信和平的建设始于个体,始于我们建立的友谊、倾听的故事,以及我们共同想象的未来。
和平不仅仅是没有战争,更是彼此理解的存在。我逐渐意识到,很多冲突,不管是个人之间还是国家之间,往往源于误解。而误解背后,往往是缺乏倾听、缺乏换位思考的结果。如果我们不愿去理解彼此,就很容易滋生恐惧、愤怒,甚至是暴力。因此,我相信和平始于共情,始于理解他人的努力。和平是在我们选择好奇而不是评判的时刻中诞生的。它发生在每个愿意停下来思考、愿意发问而不是妄下结论、愿意真正理解对方而非表达自己的时刻——和平就藏在这些日常的小瞬间里。对我来说,它不是一个遥远抽象的理想,而是我们的日常选择,是我们待人接物的方式。
中国文化中最打动我的,是对“和”的追求。无论是在家庭关系中、人际交往中、喝茶的礼仪里,还是在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和”这种理念无处不在。“和”并不意味着大家必须一样,而是一种对平衡的追求,是尊重差异、寻找共识,在纷扰中保持内心平静的智慧。
这种对和平的理解,也深植于中国的经典文化之中。比如《论语》里讲:“君子和而不同”,这句话提醒我们,真正的和平不是所有人都想法一致,而是在彼此尊重中共同生活,欣赏多样性的价值。中国文化让我明白,和平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它可能是一次安静的聚餐,是门上的一副春联,或是一个愿意静静倾听的时刻。我很感激自己不是以游客的身份,而是以一个真正参与者的姿态,慢慢走进了这片文化的土地。中国文化教会了我,以更慢的节奏去看世界,以更温柔的心去对待他人,用“和”的眼光去理解生活。
亚鑫(Mohammad Yasin Safa),伊朗,医学部本科生
作为一名在北大读临床医学的学生,我非常认同习近平主席在给世界青年和平大会的致信中提到的:青年要“交流思想、增进了解、收获友谊”。这不仅是和平的基础,也是我在北大真实的经历。北大不仅教给我知识,更教我如何思考,如何承担责任。在这里,我和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思想碰撞、相互启发。我们在多样中求同,在差异中建立理解,这种氛围让我深刻意识到,和平不是抽象的理想,而是日常生活中真实的选择。
我有幸参与本次世界青年和平大会,也以歌者的身份参与表达。音乐是一种超越语言的力量,它能够直达人心,没有比“和平”更值得用音乐传递的信息了。在我看来,和平不仅仅是没有战争,更是一种智慧。我相信和平不仅是国家之间的协议,更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承诺。每当我们选择理解而非愤怒,包容而非偏见,我们就在建设和平。中国文化教我在表达与节制之间找到尺度,在进取与谦逊之间保持平衡,在“和而不同”和“天人合一”中,我学会了如何看待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也是一位创作歌手,目前正在创作一张以李白、王维、苏轼等诗人的作品为灵感的中英双语音乐专辑,以期把中国古典诗意用现代音乐表达出来。我希望能把这份文化的美,用我自己的方式,温和地传递给世界。和平始于内心,只有内心有了清明与理解,外部世界才有可能真正和平。我始终相信:和平是文明的主题曲,青年是它的声音,而文化则是它的灵魂。
专题链接:世界青年和平大会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